张守宗 高级农艺师 隆德县中药材产业办公室
2009-9-3
一、概述
黄芩为中国传统常用中药,以根供药用。具有清热燥湿,泻火解毒,凉血安胎作用。主治热病发烧,目赤肿痛,肺热咳嗽,肝炎,湿热黄疸,肠炎,痢疾,血热吐衄,胎动不安等。又为银黄口服液等多种制剂的原料药,国内外的需求量大,为我国大宗中药材之一。
1.种类与资源分布
除《中国药典》收载的黄芩外,还有滇黄芩、甘肃黄芩等同属植物在各地称“黄芩”药用。宁夏长期使用甘肃黄芩,除供本区药用外,也销售往外地。宁夏分布的甘肃黄芩Scutellaria rehderiana Diels资源日渐减少,近年来自治区的吴忠、固原、隆德、泾源等地引种黄芩S.baicalensis Georgi,长势良好。
我国长江以北各省均有分布,目前在河北、河南等广泛人工种植。
2.资源状况
我国黄芩的野生资源原本非常丰富,基本能满足医疗用药的需要。但是近年来,因为市场需求量的迅速增大,光靠野生资源远远不能满足需要,在河北等地开始进行人工种植,种植的区域逐渐扩大。目前市场上流通的商品药材以人工栽培品为主,野生品为辅,甘肃黄芩等代用品也少了。全国人工栽培黄芩的历史不长,宁夏的人工种植也仅有几年时间,目前种植规模较小,但发展空间较大。
二、来源与植物形态特征
1.来源
本品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。
2.植物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20-40厘米。根粗壮,有分枝,外皮褐色,折断面黄色。茎直立或斜升,自基部分枝。单叶,对生,披针形或条状披针形,全缘,近无柄。花序顶生,总状,花排列紧密常偏向一侧;花萼钟形;花冠唇形,紫红色或蓝色,小坚果卵圆形,黑褐色,具瘤状突起。花期7-8月,果期8-9月。
三、生长习性
野生黄芩多见于干旱的向阳山坡、林缘、路旁和稀疏草丛中,喜阳、喜温和气候,耐严寒、耐高温。冬季在-30℃低温下仍可安全的越冬,夏季在35℃左右高温下也可正常生长。黄芩耐旱怕涝,苗期喜水肥,早春怕干旱,地内积水或雨水过多,影响根的生长,甚至烂根死亡。对土壤要求不严,但过于粘重则生长不良,容易烂根。过沙则肥力过低,也不适于生长。
黄芩种子千粒重2.25克左右,发芽率达80%,寿命较长,室温贮藏3年其发芽仍可达70%;发芽最适温度20℃。
四、栽培技术
1.选地整地.
选择土层深厚,排水良好,疏松肥沃,阳光充足的壤土、沙壤土或腐殖土地块;也可利用向阳荒坡地、闲荒地及幼龄林间种植。选好地后,每亩施腐熟有机肥2500公斤、氮、磷、钾复合肥40公斤作基肥,深翻40厘米,播前整细耙平。
2.繁殖方法
用种子繁殖,直播或育苗移栽均可。4月下旬前后播种,播前要确保土壤墒情,并浸种催芽。方法是用清水浸泡6小时,捞出置20~25℃下催芽,待大部分种子裂口时即可播种。宜采用条播法,按行距25-27厘米,用树枝等在畦面划约1厘米的浅沟,均匀撒上种子,播完覆土轻轻镇压。播种后要确保土壤湿润。直播每亩用种量0.5-0.8公斤。也可于夏、秋季抢墒播种。
3.田间管理
播种后约10-15天可出苗。幼苗出齐后间苗,保持株距10-12厘米,缺苗部位带土移栽补苗,栽后浇水,并注意经常松土除草。6-7月间幼苗四周适当培土,保持表土疏松无杂草,并根据苗情酌施迫肥,通常每亩施用过磷酸钙30公斤。迫肥后应及时浇水。冬天地上部分干枯后割除,清除枯枝落叶,顺苗所在行施一层土杂肥越冬。第二年除草施肥和浇水同第一年。不采种子的地块,在抽出花序前剪掉花梗,以促使根部生长。育苗地的管理要更加精细,特别要注意避免草荒。
于秋末封冻前或春季萌发前起苗和移栽,在整平耙细的畦面上,按行距25-27厘米开沟,按株距10~12厘米垂直栽入沟内,以根头在土下3厘米为度。栽后填土压紧,及时浇水,再盖土与畦面齐平。
4.病虫害防治
(1)叶枯病
高温多雨时易发,为害叶片。发病初期,先从叶尖或叶缘出现不规则的黑褐色病斑,迅速蔓延,最后叶片枯死。防治方法:秋后清洁田间;发病初期用50%多菌灵1000倍液喷雾。
(2)根腐病
两年生以上的成株易发,为害根部。多于8-9月发生,初期个别枝根和须根变褐腐烂,蔓延至主根变黑、腐烂,全株枯死。防治方法:预防应注意中耕、翻晒土壤,雨季及时排水,忌重茬;发病初期用1%硫酸亚铁液或石灰水在病穴消毒。
五、留种
春播黄芩在水肥条件较好的情况下,当年即大量开花结果。可在开花初期和开花盛期每亩迫施20~30公斤磷、钾肥,第二年至第四年继续大量开花。种子应边成熟边采收,或手大部分蒴果由绿变黄时剪下果序后晒干,收取种子。
六、采收
通常直播后第2~3年秋季茎叶枯黄时采收,选择晴天将根挖出,去掉茎叶,抖落泥土,晒至半干,撞去外皮,迅速晒干。注意不宜暴晒(避免发红)和雨淋(避免变绿),以免影响质量。